企业要闻

当前位置:首页>企业要闻

逐风破浪正当时——中电工程新能源公司江苏滨海风电场建设纪实

来源:
发布时间:2016-06-14
分享:
    江苏滨海,宁静而富庶的小城,淮河之水由此入海,几千年来孕育见证了江淮大地的辉煌和变迁……     2016年初春,迎着春风,走近滨海,放眼望去:油菜花满山遍野,水网星罗棋布,海浪惊涛拍岸,在此之上,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百米风车,逐风而动;如同华丽舞台上的舞者,舞动着手臂,充满着希望,孕育着能量,昭示着未来,成为眼前最亮丽的风景线……     江苏滨海风电场,在建设者的手中如同神奇的指挥棒,完成了华丽变身,开启了工程建设的新辉煌,把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动力……     回首过往,酸甜苦辣,历历在目:江苏滨海风电场走过了一条“高、大、上”的工程建设之路。     工程建设之“高”——风高浪急     江苏滨海风电场项目位于盐城市滨海县振东镇沿海滩涂,总装机121兆瓦,55台单机2.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,工程是华电在江苏重点清洁能源工程,项目建成后将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清洁能源动力,造福地方百姓,推动沿海经济带发展。     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。”     万事开头难,工程伊始,一系列挑战接踵而来:场区地处滩涂,地质复杂,海水侵蚀严重;施工场地狭小,桩基施工难,设备资源紧缺;河网鱼塘密集,施工协调难,征地、阻工问题频发;雨季、雷暴天气频繁,施工作业天数少;配套送出制约多,风机分布分散;水网密布,大件运输条件差:弯多、路软、道窄、坡陡……     “滨海项目是公司第一个工程总承包风电项目,也是我的第一个风电舞台,难度固然大,但只要思想不退却,办法总比问题多。我既然当了项目经理,就会全力以赴,务期必成,没有退路!”     2015年3月4日,项目开工动员会上,项目经理徐建军掷地有声地说出了一番心里话,也算向业主、公司、施工、监理等参建单位立下了军令状。     工程建设之 “大”-大刀阔斧     开工没有回头箭。开工伊始,新能源公司从公司层面抡起了工程总承包管理“三板斧”:     建设目标——提出了“创精品工程,树品牌形象”的目标,明确了服务工程、关口前移、重心下移的指导思想;     项目组织——组建了精干、高效的承包项目部,抽调精兵强将充实项目人员;搭建了公司、项目部两级管理制度、流程、职责;     项目管理——印发了项目管理手册、管理职责及岗位设置,细化了项目工作大纲、管理体系、施工组织设计及环保措施。   质量方面,项目部进一步明确了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、质量保证体系,编制了《项目管理计划》、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》;为减少海水侵蚀风机基础,项目部邀请行业水利专家现场勘验,指导风机基础防护作业,确保施工质量可靠、安全。   安全方面,项目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,针对场区遍布鱼塘倡导绿色施工,制定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。   恶劣气候是检验安全的重要标准——2015年7月12日,9号台风“灿鸿”由南向北掠过风电场,狂风肆虐,惊涛拍岸,项目有条不紊启动应急预案,在建风机、设备、人员均安然无恙。   造价方面,项目实行闭环管理,加强过程监管。严格图纸会审,实事求是提出设计变更,严格控制施工成本,规范检验、记录、签字、验收程序,上一道工序验收合格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。   项目部不当程咬金,“三板斧”后放大招——项目总工程师谭晋秉承“优化创造价值”的设计理念,摒弃了以往照搬通用设计,全过程、全方位、全覆盖量身定做,坚持设计引领,以造价控制为目标,以设计优化为手段,针对场区地形特点和业主需求开展了一系列个性化设计:   微观选址阶段坚持“安全第一、功率最大”原则,设计经理邓宇昆身背干粮,沐风栉雨,深入场区泥沼滩涂踏勘,高空测风速、地面测地形、地下测地质,三维一体,建立了精准数据模型并反复验算;   针对基础设计,优化方案采取箱变、电缆分接箱基础放置承台之上,两者更加牢固安全,节省了征地面积,减少了电缆、地基处理费用,同时也满足防洪、防浪要求;   针对设备选型,设计方案综合发电量、度电成本、单位千瓦造价等指标比较遴选现有2兆瓦以上风机型号,确定了最佳风机机组方案:每台风机节约60万元,全部风电场造价减少近3600万元;   针对风机吊装,通过数据测算、经验总结并听取施工队伍意见,将风机平台尺寸从2500m2调整至2076 m2,降低了风机吊装施工成本,节省了工程造价,同时也减少了征租场地费用;   针对道路设计,经协调设备厂家、收集车辆数据,将施工道路路宽从初步方案6m调整至5m,减少了征地及道路改造费用;   针对道路填筑,从单一材料填筑优化为分类、分层材料填筑:底层块石回填以保证稳定;路基上层灰土填筑以保证路基强度;路面碎石填筑以保证平整且增加摩擦力;路基中部素土填筑以降低造价;   针对风机平台填筑,将传统的抛石挤淤施工方式优化调整分区、分类填筑:坡底块石防止坡面下滑;台面碎石加灰土保证桩基、吊机等稳定;其余区域素土填筑降低施工成本;优化后方案既克服了平原海滨地区块石匮乏、运输昂贵问题,又切实降低了施工成本。   积跬步以至千里,汇溪流以成江海。凭借项目管理、设计人员的智慧和努力,以白加黑、5+2全天候工作模式,与自然抗争,与时间赛跑,与问题死磕,齐心协力,凝心聚力,确保工程未发生一起质量、安全事故,实现了工程造价有效降低和切实控制。        工程建设之“上”——迎难而上   为确保风机塔筒按时抵场,项目采购部经理董胜亮专程赴风机塔筒厂家蹲守,从市场部门找到材料采购部门,从生产部门找到运输部门,想尽办法、说尽好话,保障风机塔筒按期生产制造;   设备催货解决了,大件运输又遇到了道路问题:风机、叶片运输高峰时期,项目经理徐建军亲自上阵,项目人员全员上路,分段协作,随车队同行、同步指挥,协调道路拓宽、车辆转弯、设备卸载等一系列问题,针对转弯半径不足的问题,项目部采取活动底座调整叶片角度的方法,有效避开了障碍物,避免了道路大修,确保了超高、超长、超重的风机设备顺利运抵场区。   风机设备到位了,吊装问题作为风电工程的重中之重:作业周期长、风险点多、高空作业。风机叶片长53米、15吨,机舱近90吨,叶轮直径110米,用600吨履带起重机吊起在100米高空安装,光看数字就知道谈何容易?吊车拆卸转场、组装走场、仰角及高度,现场气候、风速测控、人员高空攀爬作业……   风机吊装作业可谓真正的细节决定成败。为保障吊装安全,项目工程部经理孙星垣身先士卒,不分昼夜,连续数小时奋战在梅雨肆虐、海风刺脸的滩涂场区,现场协调指挥,全程跟踪监督施工吊装风机。当看着最后第55台风机叶片安全吊装并高空铆定,他心中的巨石才算落地,这才发现自己工作服沾满了泥,脸晒黑了,鞋磨破了,但是看到风机叶片在阳光下绽放着光芒,他难掩内心喜悦的笑了。   项目经理徐建军既是司令员,与当地政府、项目业主、设备厂家等协调项目审批、设备、环保、验收、送出等外部事项;又是司号员,与施工、监理及项目人员战斗在项目建设第一线,做好安全质量监督、施工协调、人员组织等服务保障工作,每天第一个到工地,最后一个离开工地。梅雨季节持续阴雨,加上海风呼啸,他雨天一身泥,晴天一身土,行走在场区施工现场,务实敬业的态度感染着现场项目人员。   迎难而上带来的,自然是捷报频传:   2014年12月24日,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签订;   2015年3月4日,项目启动会战六十天动员会;   2015年6月2日,首台风机吊装成功;   2015年12月29日,首批风机成功并网,实现了业主预期目标;   计划2016年9月风电场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发电。   黄海之滨,海风拂面,放眼远眺,一座座纤细洁白的风机在郁郁葱葱的稻田映衬下临风狂舞。   须识庐山真面目,更要身在此山中。置身工程,回首过往的酸甜苦辣,相信每一个中电工程新能源人都会感慨万千:   这一座座风机不仅仅是清洁能源的源泉,更是中电工程新能源人走向未来的动力源泉;   这一缕缕银色的高压线是清洁能源的通道,更是中电工程新能源人走向辉煌的起跑线!   我们有理由相信:新能源人的未来不是梦,新能源人的明天更美好!

版权所有:©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

主办:办公室(党委办公室、董事会办公室)  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六铺炕2区49号楼   邮编:100120

点击量: